“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。”安全生产,关乎国计民生,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。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输电管理处始终以“人民电业为人民”为宗旨,将安全生产作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,用铁塔银线织就安全防护网,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。
“欲筑室者,先治其基。”输电管理处党支部深知,党建是安全生产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该处以“党建+安全”为抓手,将党支部建在安全生产最前沿,充分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。
在本质安全专项检查行动中,党支部书记亲自带队深入班组,聚焦“人、物、环、管”四要素,通过查阅资料、现场检查、访谈员工等方式,全面排查安全风险隐患。“基层班组是安全管理的最前沿,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守牢安全红线。”党支部书记的一席话,道出了党建引领安全生产的深刻内涵。通过“查、谈、促”相结合的方式,该处不仅发现并整改了设备运维、检修装备配置等实际问题,更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安全生产监督紧密结合,确保安全生产“零隐患”、履职行为“零违纪”。
此外,该处党支部与属地供电公司、安全质量监察部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,签订《输、配电线路运检属地化互助协议》,形成“资源共享、技术互学、难题共克”的长效机制。在一次企业专线巡检中,党员技术骨干赵怀远带队,利用无人机、激光雷达等设备,为联源热电、晶体科技等企业的5条重点线路展开全方位“体检”,精准识别缺陷137处,将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。这种“党建搭台、业务唱戏”的模式,实现了党建与安全生产的同频共振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面对复杂的电网结构和日渐增长的运维需求,该处积极拥抱科学技术创新,以“科技兴安”推动安全生产转型升级。
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应用,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检模式。以往人工巡检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需要4小时,如今使用无人机仅需40分钟,效率提升80%以上。搭载高清摄像头、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,可飞越高山、河流等复杂区域,对杆塔、导线、绝缘子等设备做多角度、无死角拍摄,精准捕捉温度异常、部件损伤等潜在隐患。结合AI与大数据技术,智能分析系统自动生成巡检报告,实现故障智能识别、隐患精准定位。2025年春查期间,该处采用憎水性试验与无人机协同巡检,发现绝缘子表面污秽、金具锈蚀等一般缺陷3处,并通过带电作业技术高效闭环整改,缺陷发现效率提升50%。
在线监测系统的全面部署,让输电线路运作时的状态尽在掌握。通过24小时不间断监测线路温度、弧垂、风偏等参数,系统一经发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信号,运维人员能够迅速响应,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。迎峰度夏期间,该处利用在线监测系统成功处置导地线项,大大降低了损失。此外,动态污秽数据库的建立,结合实时气象信息生成污区分布统计图,为防污闪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。2025年盐灰密检测专项工作中,该处对199基污秽监测点展开精准采样,提前规划防污闪涂料喷涂计划,从源头上预防污闪事故的发生。
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”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故的挑战,该处始终保持“如履薄冰”的警觉,通过完善预案、强化演练、快速响应,织密安全生产“防护网络”。
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是应急管理的基础。该处结合以往迎峰度夏、防汛抗冰等经验,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动态更新,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各部门职责。应急抢修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,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抢修设备,确保“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”。
实战化演练是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。2025年6月,该处组织并且开展110千伏新陕线号杆塔旧杆换新应急演练。演练中,各小组协同作战,运用无人机航测、“三措一案”编制、双监护机制等技术方法,仅用6小时便完成从勘察、组塔到线路转移的全流程闭环演练。通过“理论培训+现场实操+复盘提升”三位一体培养模式,全体抢修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得到非常明显提升。
快速响应是应急处置的核心。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,运维人员刘师傅在巡视中发现一处厂房火情,且着火点上方正是10千伏线路。他立即拨打火警电话,并协调对相关线路实施停电操作,成功阻止了火情蔓延,守护了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电网稳定运行。这种“见微知著、处变不惊”的应急处置能力,正是该处长时间坚持应急管理的成果体现。
正如《左传》所言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输电管理处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、以科技为支撑、以应急为保障,持续筑牢安全生产防线,守护万家灯火,书写安全生产新篇章!(李梦凡)